话剧剧本成优势,《羞羞的铁拳》笑点经过千锤百炼
今年国庆档,《羞羞的铁拳》拔得国产电影票房头筹。9月30日上映以来,《羞羞的铁拳》口碑与票房双丰收,猫眼评分达9.1,上映9日票房近15亿元,一举拿下国庆档票房冠军,成为最大的赢家。
这部电影的出品方正是北京开心麻花影业有限公司(下称开心麻花)。成立于2003年的开心麻花以话剧演出见长,在《羞羞的铁拳》之前,其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《夏洛特烦恼》《驴得水》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,尤其是《夏洛特烦恼》成功改编,扩大了开心麻花的品牌影响力。其实,近年来,话剧改编为电影正在成为一种趋势,但成功的案例却并不多见,那么,为何开心麻花能够在转战电影圈后一路顺风顺水?
挑选适合大众的作品
话剧是一种小众艺术,电影是一种大众艺术,有些适合小众的故事不一定能够获得大众的认可,这也是目前一些优秀的话剧改编成电影后票房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。然而,作为电影行业的“新兵”,开心麻花在话剧改编电影方面成绩颇为突出。那么,开心麻花是如何选择改编话剧作品的?
北京开心麻花影业有限公司总裁刘洪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,“我们在改编时,会挑选更成熟更完美的剧本,但并不是每一部话剧都适合改编成电影,还要看它是不是大众化的作品。我们的话剧是面向大众的,长期在剧场里和观众打交道,我们知道大众的需求是什么,因此当一部话剧在剧场里获得观众的肯定后,改编为电影也就顺理成章了。”
开心麻花的第一部电影《夏洛特烦恼》是纯碎的商业喜剧,而第二部电影《驴得水》则是反讽喜剧,不同的风格让人们难以断言“开心麻花”所打造的精品电影这块招牌是否能长久下去,而《羞羞的铁拳》用密集的笑点、过硬的剧本和自然不作妖的演技给出了最硬气答案。
很多人都非常好奇,为何开心麻花能够在转战电影圈后一路顺风顺水,完成很多知名导演都不能保证的一年一精品,而这个答案,其实看过《羞羞的铁拳》就能知道。和这几年流行的IP风潮和情怀先行不同,开心麻花的商业电影重在一个纯粹——就是要你笑。无论《夏洛特烦恼》还是《羞羞的铁拳》,它都没有过多拘泥于内涵或者深度,从故事性来看,都是非常套路非常简单的剧情,但开心麻花赢在了玩梗上。
早些年在话剧市场很不景气,包括现在也是一样,开心麻花用他们的积累和坚持一点一点,把他们的话剧品牌经营了起来。直到现在说到看话剧,大家的第一选择就去看开心麻花的,而有一些话剧他们已经演了三四年之久,上千场之多。
而这样深厚的积累,对于他们在电影界的活动非常的有帮助!要知道开心麻花现在上映的三部电影都是通过话剧改编的。跟现在电影的制作不相同,他们的电影都是经过了话剧上百场的锤炼,每一个笑点都是有反复的修改,如果不好笑就删去,所以保证了留下来的一定是最好笑的精品。
注重话剧和电影两种不同形式作品的转化
话剧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作品,挑选到合适的话剧作品是第一步,如何将其打造成获观众喜爱的电影才是关键。从开心麻花已改编的3部电影来看,其很好地处理了话剧和电影这两种不同形式作品的转化。比如,《羞羞的铁拳》的电影版与话剧版在故事桥段、台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,两个版本差别很大。据该片导演宋阳介绍,虽然当初在做话剧的阶段就有拍电影的想法,剧本架构、故事设计都兼具电影特征,但两个版本的差别度还是很大。裴魁山曾主演喜剧电影《驴得水》,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,电影是用镜头讲故事,其画面感、节奏和内在张力都与话剧不同。另外,电影在场景设计、演员表演和叙事结构等方面也与话剧不同。
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副教授何隽看来,电影与话剧的受众和表现形式不同,在改编中需要解决好3个问题:签订能满足改编需要的授权合同,尊重不同形式作品的表达特点,充分利用原有作品的品牌效应。她认为,开心麻花的多部作品改编能获得成功,就是因为能很好地解决了这3个问题:电影制作团队沿用了原有舞台剧的创作班底,不仅解决了改编权授权问题,也充分保留了原有舞台剧的内核,让经过舞台历练的故事精髓得以忠实再现;电影制作中对原有舞台剧的表现形式、人物设定和剧情进展加以改动和完善,不拘泥于原有舞台剧内容,尊重电影作品的特性;原有舞台剧的观众群和良好口碑成为电影票房成功的基础,同时开心麻花的品牌效应对于电影的成功也起到重要作用。(来源: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)